(相关资料图)
来源:环球时报记者@杨升
耶伦的饭局这两天在舆论场上的热度和北京的天气一样,一时降不下来…
首先跟美国财长吃个饭确实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中国人不能跟美国官员吃饭…我也不感兴趣人家吃饭叫了谁都聊了啥点啥菜…也就是纳闷这话题为啥那么热,跟大家闲扯两句罢了…
其次,可以看出来这个饭局明显是美方有意为之,并没有想保持神秘和私密性,不然怎么会有这张合影全网流传呢?美方至少希望达到这么几个目的:1,显示美国政府能跟“中国人民”说上话;2,美国政府在中国民间有“朋友”,中国的“精英”(至少是一部分精英),对美国政府是很热情友好的;3,美国政府“关心且支持中国女性(至少是一部分中国女性)在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那么说到这,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饭局就心生厌恶和反感了。首先,美国政府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早已不堪入目,这不是中国政府片面宣传导致的,是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政府和两党精英的一系列以“美国的利益”为借口,针对中国,伤害中国,丑化中国,打击遏制中国的言行和具体政策导致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获得了美方的官方认可,甚至以此为荣,甘愿服务于美方的对华战略,那这类人自然不应该被归类到“中国人民”之列,且容易引起负面评论…(结合某些赴宴人员的过往言行,以及从事的具体工作,她们遭遇一些负面评论一点也不奇怪)
这里并不是直接指责任何人因为吃了一顿饭就做实了什么事…只是想说,参与这种活动自然要承受相应的风险和压力,关键看参与者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何赴宴,赴宴后又当如何面对自己,以及舆论场上的各种声音。
但是话说回来,美国官员来华访问期间的行程安排其实都是和中方沟通过的,基本不会有意外之举(尤其如今中美关系如此紧张,一旦有意外可能会严重破坏本就脆弱的沟通管道,这点美方十分忌惮),如果他们来访期间一个活动成功发生了且中方没有反对,那这个活动至少就不触及法律问题,至于有没有别的问题那也是由专业的有关部门去判断,不需要大家去贴标签。
更何况,在复杂且漫长的博弈中,我们其实也挺需要我们的社会里有一些这样的角色去接触美方精英并获取一手消息,增进双方多维度的了解,这种饭局上的交流是不能被官方的正式交流所取代的,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具有独特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倒是觉得我们有自信让美国人过来多请我们社会上各界人士吃饭,也请美国有自信允许我们的官员也好,学者也好,各种企业家和其他民间人士也好,去美国和美方的各界人士吃饭…
这样一来信息的交换频率和总量就上升了,有利于双方提升博弈的质量,降低不必要的风险(相关行业的业务量也会大大增加,KPI也容易完成)。其实中美之间人员交流恢复难度大的原因很复杂,原来让你们多交流以为能降低摩擦的烈度,结果并不能…原来以为摩擦多是因为误判和互相不够了解导致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原来以为沟通管道是用来管控分歧和风险并推进双方共识的落实的,结果好像也并不行…
但是彻底切断所有沟通管道,否定和敌视所有的交流肯定也不对,互相了解的刚性需求还是在的,那现在就变成即便恢复交流,目的也不再一样了,双方开始对达成实质性成果保持低预期,对管控分歧和降温局势这两种功能更重视,然后沟通变成了互探虚实了解对方想法的必要手段(有个学界的朋友跟我分享的感受就是,原来沟通是能互相增加好感的,现在感觉沟通时聊多了得控制情绪[笑cry])…那么沟通的整体气氛就产生了变化,参与沟通的双方人员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我们作为看客以及可能的参与者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西南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